考虑到2024年10月份开始执行的家电补贴政策,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需求端明显受到了刺激,因此个人认为四季度出现爆雷的概率很低。
既然如此,那么股价如此萎靡,很可能是受制于以下几点:
1、均值回归的客观要求。过去一年,白色家电的表现其实非常不错,美的、格力、海尔在2024年的年涨幅分别达到了43.78%、49.81%、40.07%,获利盘应该不少,出现调一调、休整一下的走势,大体符合股市运行的基本规律。
2、还是老生常谈的估值问题。去年一波上涨,涨幅明显超过了业绩增速,主要靠的还是估值提升。美的估值从11倍PE,回升到15.81倍PE;格力从7倍PE,回升到9.51倍;海尔从12倍PE,回升到17.32倍。
众所周知,白色家电是耐用产品,早早的就进入了存量博弈时代,所以市场给予的估值体系一直不高。如果没有特别事件的刺激,一般来讲估值升不了太高,就会出现回调。
当然,也许有人会反驳,2021年初美的和海尔不是分别达到了30倍和47倍PE吗?
那是因为当时市场发了疯,而发疯毕竟不是一种常态,多少年才能遇到一次,绝大多数时候市场还是能够保持一种正常状态的。
关于白色家电于2020-2021年初的发疯,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故事,可以上溯至2015年股灾之后。当时由于新兴产业、神创板的崩溃,大量资金不得不进入相对低估的蓝筹股避险,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护盘抗跌效果。
紧接着2016-2017年,这些蓝筹股随着业绩提升,更是吸引了市场的兴趣,引发了白马崛起行情,绩优公司被称为中国版漂亮50、核心资产,一时间变得大放异彩,诱发市场情绪由理性转向乐观。
2019-2020年,这一市场热情进一步得到发酵,尽管这一时期绩优股的业绩走势已经有了陷入颓势的迹象,但是在量化宽松及牛市氛围的影响下,看多情绪反而是不断升温。
那时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说别看这些核心资产增速很一般,但是每年能够恒定贡献百分之多少的增长,确定性非常强,这种确定性本身就值得支付高估值溢价。
说实话,这种谬论在价值投资教科书中找不到任何出处,纯粹就是人们为自己追逐高估值核心资产找出的牵强理由。最后,核心资产们很快就崩盘了,一直持续低迷到了今天。
从上面故事可以看出,蓝筹股不比题材股,由于体量较大,市场逐渐发疯其实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并非一触而就。而去年那一波行情,持续时间并不长,还不足以潜移默化扭转市场的传统看法,所以估值体系目前还暂时不具备持续提升的情绪土壤。
家电经济为什么这么低迷的原因
家电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包括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消费需求变化、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政策影响等。
首先,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对家电行业产生了显著影响。许多中小家电厂商对全球经济波动引发的行业动荡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应对策略,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市场认知上,导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1。此外,消费市场的低迷和购买力的下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从去年开始,家电消费市场就表现出明显的下行趋势,主流消费的保守与谨慎使得市场需求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的困境
其次,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增加。中小家电厂商在面对大企业的竞争时,往往感到无力招架。他们缺乏足够的资源和创新能力,难以与大企业抗衡。尽管市场的基本盘和商业蛋糕没有消失,但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中小厂商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
2。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选择空间更大,抢夺市场的手段也更加多样化,这对所有厂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政策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例如,2024年实施的家电“国补”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市场需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导致2025年上半年市
此外,地产市场的不景气也影响了家电需求,购房意愿的降低和居民收入预期的下降进一步抑制了消费
面对这些挑战,中小家电厂商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市场策略和创新思维。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管理、决策速度优势和反应能力,通过“小步快跑”和“灵活出击”等战术来抢夺市场和用户
同时,关注细分市场和四五级市场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也是中小厂商突围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