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高考为什么在6月7.8.9号

高考为什么在6月7.8.9号 如今距离高考仅有3天时间,而且根据教育部5月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报名人数8…

高考为什么在6月7.8.9号

如今距离高考仅有3天时间,而且根据教育部5月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报名人数8年来首次下降,总计1335万,较去年减少7万。

那么,高考时间为何最终定在6月7日和8日?背后的文化和寓意是什么?

烽火记忆

1952年8月15日,5万名学子走进新中国首届高考考场,那时的盛夏没有如今这般酷热,全国平均气温仅17.9℃,考场内既无电扇嗡鸣,更无空调凉风,但考生们却在历史同期少见的凉爽中完成了考试。

这场全国平均降水量32.5毫米的“风调雨顺”的高考,开启了新中国人才选拔的新纪元,可谁也不会想到,这份清凉竟成为此后几十年考生们遥不可及的奢望。

直到1977年冬,关闭十一年的高考闸门重新开启,570万考生在寒风凛冽的十二月涌入考场,他们的年龄从十六岁横跨至四十岁,许多人肩披雪花、脚踏冻土奔赴考点。

这场唯一一次冬季高考,也成为特殊时代的独特印记,随后两年,高考时间仍在摸索中摇摆不定,尚未形成固定模式。

不过好在1979年,教育部作出历史性决定,那就是将高考时间固定在每年7月7日至9日,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日期选择蕴含双重纪念,那就是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

所以将高考置于这一日期,就是想让青年学子“勿忘国耻,用知识武装自己”,而且在考场上传承革命精神,同时也为了纪念1977年冬季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特殊考试。

尤其是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除1983年因特殊情况调整至7月中旬外,七月高考模式基本延续未变。

在盛夏的考场上,考生们挥汗如雨,试卷常被滴落的汗水浸透,尤其是在缺乏空调的教室和阅卷点,中暑事件频频发生。

更为严峻的是,我国南方地区此时正值台风暴雨高发期,例如1998年7月,江西九江市遭遇洪灾,700多名考生不得不在解放军护送下,将考场迁至房顶和山顶。

亲身经历这一幕的全国政协委员王翔,次年便提交了《关于高考考期适当提前的建议案》,这时一场改变“黑色七月”的变革由此启动。

气候的依据研究

为了能让考生们专心致志的参加高考,教育部就专门成立了专项调研组,并且分析1995-2000年间全国31个省会城市的气象资料。

通过大数据得知,每年的6月10-20日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气温23.7℃,而7月5-15日高达25.3℃,尤其是6月昼夜温差达10℃,高于7月的不足9℃,就连6月台风和洪水发生率也显著低于7月。

经过多重严谨论证,在2001年11月16日,教育部签发《关于从2003年起调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的通知》,正式宣布:2003年起高考提前至6月7日、8日。

毕竟这一调整不仅避开了高温与自然灾害高发期,还使高校招录时间更充裕,例如九月开学前有了完整三个月处理录取工作,而“678”的谐音“录取吧”,意外成为赠予考生的美好彩头。

尤其是在近二十年来,这个日期仅在极端情况下被打破,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甘肃重灾区高考推迟至7月举行,彼时灾区天气平稳,仅12个县出现高温。

而且在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高考重回7月7-8日,安徽歙县考生却在开考日遭遇五十年一遇洪灾,语文数学考试被迫延期,这场意外再度验证了六月高考的避险价值。

不过随着新高考改革推进,“3+1+2”模式也逐渐在全国铺开,考生需要参加语数外三科必考,物理/历史二选一,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四选二,而且考试科目增至六门,使三日高考逐渐成为常态。

主要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光明网2024年06月03日关于高考为什么会在六月的七八号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客户端2019年04月24日关于“3+1+2”!8个省份发布高考改革方案 考生须物理历史二选一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