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高分的那些人叫什么
第10位:朱炳聿|直辖市素质教育的模板样本
2012年高考成绩(含政策加分)达730分的均衡型学霸。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创新实验班,每周三下午固定参加生物实验室基因测序项目,周末在社区中心教授老年人手机课程。其成长体现直辖市素质教育的核心逻辑:高考高分只是底线,更要通过学术项目+社会实践培养完整人格。校长点评他“眼睛里既看得见微积分符号,也容得下菜市场烟火”,恰昭示了大城市中产家庭对子女全面发展的执着追求。
第9位:冯宇宁|城乡接力的寒门突围者
初中在旬邑县土桥镇中学煤油灯下苦读,因中考数学满分被西安交大附中破格录取。高中三年睡在教室储物间改的“特困生宿舍”,三餐馒头配咸菜,冬夜裹棉被做题御寒。2005年以729分摘得陕西省状元,清华热能工程系毕业后创办科技公司。他是教育流动性的活体标本:从农村学校的绝对头部,借制度跳板进入城市名校末端,再靠极端勤奋逆袭为头部——这条路径曾广开于2000年代,如今随城乡教育差距拉宽而日渐狭窄。
第8位:戴思宇|省会超级中学的标准化冠军
2024年高考715分的“标准学霸”,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竞赛班典型代表。无传奇家世或极端困境,却完美呈现省会重点高中的批量优生生产线:每日6:30晨跑激活大脑,课堂笔记用红蓝绿三色分记重点/拓展/疑问,周末参加校际辩论赛锤炼表达。这种高度流程化的精英培养使其同时获得北大数学院和清华计算机系橄榄枝。当社会热议“小镇做题家”时,戴思宇证明:系统化训练足以让中等资质者在城市资源托举下跃升顶尖。
第7位:杨一鸣|城市“学阀”家庭的代际传递
父母均为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家中书房藏书逾万册。幼儿园起即接触《趣味拓扑学》,初中在父亲指导下发表经济史论文。就读江西师大附中期间,创下连续三年大考全科年级第一的恐怖记录。2023年以理科715分(全省前10) 进入清华大学。其成长路径展示高知家庭如何将学术资本转化为后代优势:基因遗传只是起点,真正核心是用沉浸式学术环境塑造“学习本能”——家中晚餐讨论GDP增速,旅行目的地定为科技馆,生日礼物是外文期刊订阅卡。
第6位:庞众望|寒门神话:贫困废墟上的满分人生
在母亲瘫痪、父亲患精神疾病、祖父捡废品维生的绝境中,小学起便承担家务:清晨5点生火做饭,放学捡塑料瓶换作业本,油灯下用砖块当桌椅。高中班主任发现其天赋后,三次家访说服校长免除学费,并联系公益组织提供营养餐。2017年他以裸分684分加清华大学“自强计划”60分登顶,现攻读清华工科与管理学双学位。央视镜头记录了他推轮椅母亲参观清华园的画面,成为中国教育扶贫工程的标志性影像——他用人生证明:寒门逆袭不仅靠天赋,更需政策杠杆对失衡命运的强力矫正。
第5位:孙浩宁|城市教育机器的“精准纠偏”
石家庄二中理科实验班的“逆袭标本”。高二时因沉迷网游成绩暴跌至年级200名,后在班主任介入下启动“军事化学习程序”:每日强制锁手机12小时,错题本按题型-陷阱类别双编码,晚饭后必做20分钟冥想稳定心态。2018年以裸分734分(数学150分,理综296分) 刷新河北省高考记录。其蜕变诠释了超级中学如何用精细化管理将潜在沉沦者推回巅峰——当家庭监管失效时,制度化的校园系统成为最后的救赎防火墙。
第4位:张镇风|消失的完美考神与时代烙印
作为网络盛传的“史上最强状元”(1998年全国卷:语文150分、英语150分、理综300分,总分748分),却因官方档案缺失成为“都市传说”。据称其就读苏南某顶尖中学,校内测试常年全科满分。该传言在世纪之交广受追捧,暗合了早期互联网对“完美学霸”的浪漫化想象。这一神话的传播本身已成为社会现象——它既映射了90年代素质教育改革初期公众对“文理通才”的崇拜,也揭示了信息模糊时代教育偶像构建的混沌性。
第3位:王端鹏|城市竞赛体系的“终极产物”
烟台二中重点班的竞赛王者,以理综满分(300分)、数学149分、语文138分的原始成绩,叠加奥赛全国一等奖20分加分,缔造749分(离满分仅差1分) 的震撼记录。父亲是中学物理教师,家庭书房堆满《爱因斯坦文集》《量子力学导论》。高中三年他同时征战数学、物理奥赛,每日精确切割时间模块:晨读攻克语文积累,午休速解竞赛题,晚自习复盘错题网络。现为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其成功印证了城市重点高中“高考+竞赛”双轨制培养的黄金效率。
第2位:何碧玉|城市精英教育的“神级结晶”
14岁完成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以中国恢复高考后唯一全科满分(750分) 的成绩考入清华生物系。父母为省级科研院所工程师,早慧的她在新乡市一中超常班接受定制化培养——跳级学习、奥赛特训、跨年级考试均完美驾驭。大学期间赴美深造,24岁获神经科学博士学位,现为纽约大学教授。她的成长轨迹揭示了城市高知家庭与顶尖学府的资源共振:父母的学术基因与实验性教育模式,催化了“人造天才”的诞生,也引发对早培教育的伦理思辨。
第1位:梁实|“高考朝圣者”:一座城市的集体执念具象化
从1983年首次高考落榜到2023年以54岁第27次参考,他见证中国高考四十余年变迁。作为建材公司老板,却坚持每年6月穿定制校服进考场,文具店备货“梁实同款2B铅笔”。其行为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精神代偿——60后群体的大学梦被时代耽搁,当物质丰裕后,他用周期性仪式填补遗憾。成都媒体称其“高考界的武侯祠”,隐喻这座城市对科举文化的历史基因与对学历崇拜的集体无意识。